关于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07.12 17:32——2017年4月24日在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全面掌握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门调研组,于3月下旬对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合管办,一院、二院、三院、中医院、疾控中心等5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巩昌、菜子、云田、碧岩、渭阳、双泉等6个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现场看点、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及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机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解决研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医改各项重点工作,全县医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初步体现。2016年,全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共诊疗患者118.8万人次,其中门诊110.1万人次,住院8.8万人次,业务总收入3.7亿元。
(一)完善机制,医疗改革工作环境得以优化。县政府把医改作为抓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卫生计生、人社、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陇西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按照省、市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安排部署,制定了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和时间进度。以量化考核、动态监管为手段,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管理规范、公正有效、奖惩兑现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定期督导考核,督察督办和考核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确保了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二)规范管理,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从全面强化医疗单位标准化建设入手,制定临床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照“健全基础、发展强项、突出重点”的思路,持续投入860万元,扶持培育特色学科,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重点学科,为分级诊疗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目前,共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其中已建成2个、正在建设2个、计划启动2个)。继续深化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增加县级医疗单位派驻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人员的数量,去年以来,全县6家县级医院共选派了111名医务人员坐诊服务、技术指导,使乡镇卫生院能够常规诊治乡级诊疗病种。目前,县级医疗机构分别确定100种分级诊疗病种,乡级医疗机构确定50种分级诊疗病种,全部实行中西医治疗同病同价,对纳入分级诊疗的病种不设起付线,按同级别比例报销。2016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按分级诊疗累计补偿20967人次2494.29万元,其中县级补偿10238人次1630.9万元,乡级补偿10729人次863.39万元,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明显。
(三)多措并举,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自2012年作为全国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县上系统规划,合理整合医疗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县级财政投入7700万元,完成了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县一院和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并在县中医院原址上进行了改扩建,完成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整体搬迁,广大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强化医疗改革人才队伍支撑,近3年来为县中医医院等县级医疗单位协调增加编制92名,从基层选调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县级公立医院,并为各县级公立医院签约、考录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38名。确定《陇西县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先后对2959项医疗服务项目基础价格作了适时调整。积极探索并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和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工作新机制。在各县级公立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与省内外知名医院实现远程会诊,使病人不出县即可享受到知名专家的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四)规范运行,全民医保水平持续提升。制定出台《陇西县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对补偿政策、支付方式改革、基金监管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2016年,全县共有38.67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8.06%,筹资总额达到了2.09亿元,60.95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补偿21313.05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了63.23%,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75.92%。县外就诊率较上年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降到11.84%。全面落实中医药诊疗费用全额报销、农村重大疾病住院按病种付费以及门诊特殊病种补偿、二女节育户住院起付线降低20%、报销比例提高10%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的优惠政策。2013年起增设大病保险,规定自付费用5000元以上的可享受大病保险报销,2016年又将建档立卡贫困户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实际报销比例提高3%,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五)强化管理,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不断完善平台集中采购机制,巩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成果,全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率均达到了100%,全部药品实行了“三统一”(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管理,配送率和入库率均达到了100%。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药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达到50%以上,非基药临床使用比例逐步减小。从2013年1月31日起,全县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的现状得到有效扭转。充分发挥县药品配送管理中心职能作用,制定出台药品配送企业“日常阳光积分”和“目标责任考核”等管理制度,采取双向监督、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核和强化培训等措施,医疗机构和药品配送企业的日常管理得到有效加强。
(六)统筹兼顾,相关领域改革全面展开。全县范围内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秩序逐步建立,医疗质量各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薄弱环节质控得到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在各县级医院得到有序推进,诊疗方式和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扩面提标,全县共组建服务团队213个,签约服务农户3.23万户6.61万人,完成重点人群体检排摸7.31万人,随访干预3.95万人。医师多点执业扎实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员培训渠道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成效初显,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民营医院2家,专科门诊2家,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医改配套设计有待优化。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医院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医改成员单位参与度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重点专科存在重复建设情况,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较低;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个别药品价格仍高于市场价格。
(二)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县级财政补贴没有全部落实到位,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等方面投入不足;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严重短缺,现有医护人员能力素质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要;新农合给予农民的实际实惠因重大疾病转诊省、市大医院而有所削减,现有筹资和补偿水平距离帮助群众摆脱因病致贫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医院精细管理机制有待确立。改革仅限于业务性或行业性层面,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部分医疗单位内部管理精细化模式尚未形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群众就医负担仍然较重;个别医务人员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和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人民群众对看病贵、服务质量低、药价虚高等方面反映较为突出。
(四)绩效考核体系有待完善。政府对医疗单位的医改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没有引入,经费拨付与改革成效挂钩不紧密,医疗单位改革动力不足;部分医疗单位职工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细化,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效率有待提高。
(五)中医药服务特色有待凸显。中西医并举并重、同步推进的工作要求在医改中未完全落实,中医医疗服务资源总量在全县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占比偏小,村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薄弱,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短缺,存在断档现象;县中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专科专病诊疗”的特色不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靠实责任,凝聚工作合力。一要履行好政府的医疗卫生改革决策议事职责,围绕医保、医药、医疗协调联动,按照中央和省市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强化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确保医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重点工作。二要认真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加大医疗科研力度,统筹制定骨干人才培养和发展中长期规划,拓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渠道,培养和引进一定数量的知名专家,提升县级医院专科建设水平。三要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高乡镇卫生院就医报销比例和医疗水平,加大县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力度,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实施,加强对医疗收费的有效管控,遏制费用不合理增长,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强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一要确立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投入的主导地位,把握好资金投向,重点抓好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建设,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性亏损补贴等进行定额补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投入方式,切实减轻医院负担。二要创新和完善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合理确定医护人员编制总量,增加医疗单位招考指标,每年为各县级医院给予一定数量的紧缺人才签约聘用指标,对应聘签约人员由人社部门实行人事代理,实现同工同酬,落实养老保险等政策。三要制订并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不断改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对重点领域人才、紧缺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四要积极向上反映,逐步提高新农合补偿水平,降低起报线,提高封顶线,减少自费药品及其比例,使更多的农户受益。
(三)细化措施,完善管理体系。一要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二要根据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分类确定控费要求,合理设定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三要深入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教育,将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对医疗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坚决杜绝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和吃、拿、卡、要的不良现象发生,营造卫生行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四)突出实效,健全考核机制。一要尽快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改革成效进行评估,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组成、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对医疗单位医改经费拨付的考核依据,全面推行公开透明、动态跟踪的绩效考核。二要探索制定公立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着力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三要坚持日常性督促检查、定期抽查和群众参与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定性定量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五)兼顾统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一要把中医药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把中医药服务能力纳入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考评内容,巩固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网络。二要加大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继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培养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三要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中的作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