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19 17:45——2022年8月19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为推动全县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8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结合全县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同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双泉、福星、通安驿、云田、和平等乡镇,重点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建设、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抓政策落地和项目实施等内容,对全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民政府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紧盯省级示范镇和各级示范村打造,结合县委谋划提出的“川河经济特色产业带”思路,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衔接各项任务落实,全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建设开新局。
一是脱贫成果持续巩固。紧盯风险排查、对象识别、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个环节”,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和“网格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今年新识别纳入的81户387人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同时,定期评估现有的3074户“三类”监测对象“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及时消除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成果可巩固,风险隐患不反弹。
二是产业助推成效凸显。围绕打造全国中药材产业集群核心示范区目标,布局“一核两园四带”建设,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6.75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540亩,中药材、马铃薯、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34.35万亩和32.8万亩,打造以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原夏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10万亩。建立百亩蔬菜制种与良种繁育基地,培育辣椒、番茄等新品种29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三是示范引领成果显著。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思路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103个、已审批27个。对今年列入示范建设的21个示范村及柯寨镇等8个发展类村庄全部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围绕“一带四片二十二个点”的布局,打造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示范村5个、县级示范村13个(巩固提升村4个)。排摸整治撂荒地6.7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8万亩,播种粮食作物101.34万亩,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建设有序推进,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当年在省级示范镇柯寨镇、省市级9个示范村共投入各类资金11261.13万元。其中,柯寨镇7902.37万元(含2个省级示范村张家湾村和虎家屲村1124.21万元),其他4个省级示范村2324.13万元,5个市级示范村2278.84万元。在13个县级示范村共投入各类资金4849.15万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风貌、庭院“五大革命”,建成卫生厕所9342座,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4公里、二干管复线21公里,硬化自然村组道路370公里,确保了示范村项目的稳步推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后,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发力,在乡村建设行动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还需不断深化。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中发现,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片面认为推进乡村建设主要是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工作职责,具体实施或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不足,难以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在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规划引领乡村建设的主导性不强,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
二是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我县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中央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缺口面大。一些涉农部门的项目在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无法把项目和资金有效整合到乡村建设中进行统筹使用,存在“无钱办不成事”的窘迫和“有钱办不好事”的无奈。同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乡村建设的仍然较少,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社会面融资困难。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调研发现,在村庄建设上,缺乏长远的指导性和连续性,项目施工的随意性较大,并且普遍没有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实现很好结合,存在同质化倾向,“一村一品”“一村一貌”的特色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由于县级财力以及涉农整合配套资金有限,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还没有完全打通。农村面貌较差的房屋,基本都为“四有人员”房屋,但没有相关的改造补助政策,严重影响农村环境的“容貌”。虽然,大多数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书屋等活动场所,但依然存在建设覆盖面不够广、作用发挥不够好、后续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四是人居环境整治仍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尾菜、农膜、后续管护体系等多个方面,许多建设内容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或投资偏小。多数乡镇的工作依然停留在村内环境卫生的日常清扫保洁上,农村道路及房前屋后粪堆、草堆、垃圾堆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提升内容单一。在示范村建设中,尽管投入了人力物力进行重点整治,但由于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个别区域环境卫生状况依然较差。同时,还存在垃圾堆放点清运不及时,柴草乱堆、垃圾乱扔、地膜乱飞、残垣断壁拆除不彻底等问题,与“农村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视觉贫困”现象没有完全消除。
五是全员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群众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建设最大受益者。调研中发现,全县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乡村建设缺乏专业人员和力量,现有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还不够稳定。目前,乡村建设普遍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和组织实施,群众自发性参与少,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方面,缺乏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多次对乡村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深刻回答了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这一重大课题,为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论述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注重保护农村特色风貌,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力争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整合资金,进一步推动项目实施。县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紧盯目标进度,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进一步靠实主管部门和乡镇抓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的具体责任,严格按照整合资金产业占比不低于58%的要求,将整合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确保整合资金产业占比逐年增长。要不断提升财政监督评价效能,压实监管责任,定期不定期开展乡村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督导检查,以查促管、以督促改,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和县级企业积极与乡村对接,县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企业投身乡村建设行动中,为乡村建设增砖添瓦。
(三)夯实基础,进一步助力乡村建设。一要在改革创新中统筹解决好“人”的问题、“治”的问题、“物”的问题、“效”的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党建赋能打通基层组织“毛细血管”,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更好引领党员干部、服务凝聚群众、推动工作落实。二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在村覆盖、户延伸上下功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三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数字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新要素的流动、共享。四要逐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村集体、村民共同投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保障制度,建立专职专业的管护队伍,确保各类公共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助推乡村建设行动。
(四)部门联动,进一步形成整治合力。要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继续深化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推动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和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河道无垃圾无杂物。行业部门要主动承担包抓责任,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既做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头雁”,又直面问题当好“研究师”,更为根治突出问题“开药方”。要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整合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农资金,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三改”工作。加大对全县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消除农村耕地污染安全隐患,持续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减量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工作。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常态长效,推动形成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巩固提升的强大合力。
(五)全员参与,进一步提升乡村品位。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村民更多参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建设项目实施等工作,使规划充分体现村民的生活生产意愿和地域特色。要把尊重村民意愿贯穿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强化《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选树表彰先进典型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自建自管意识,激发和调动群众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建立健全向农村基层倾斜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建设生力军,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